病理癥狀:

圖1

圖2
由圖1圖2可看出:螞蟥身體腫成一節一節狀,呈凸字狀排列,發病早期沒什么變化,當水溫超過30℃以上時,此癥狀較為明顯,多數爬到網上、吸附在荷葉、塘里有爛青苔下都存在。不吃食,手擠結塊處能明顯擠出水,無精神,和中暑性質一樣。

圖3

圖4

圖5
由圖3,4,5可看出: 圖3吸盤發紅,主要是螞蝗快要進入交配期了。而這個時候只要水質稍微發生變化都會導致水鼓病,有的還會因營養達不到而出現死亡,因此這個階段也是最難養的階段。圖4和圖5前者是接近吸盤腹部發紅似出血癥狀般,后者是接近頭部的腹部發紅而出血癥狀比較明顯,其原因都是嗜水氣單胞菌引起水鼓,嚴重情況下腸道充血發紅。
接下來看一下水質問題:

圖6

圖7
由圖6圖7可看出:青苔和死苔都漂浮在水面,不是養殖戶早期沒有肥水,早期根本水就肥不起來,在五月初大家在放苗之前都做好肥水工作然而用處不大,因為放苗之前每一個網箱里面都放了很多小螺絲,想必大家都知道螺絲凈化水質有多快。而且定時都要投放螺絲給螞蝗吃,這是水肥不起來的主要原因。這也是螞蝗養殖中不可避免的情況,所以很多養殖戶選擇高溫時肥水,這樣好肥一點,肥水來的快,藻類更容易起來。還有很多養殖戶喜歡撈,但是缺點就是在撈的過程中容易弄傷螞蝗。重點是圖6圖7中的青苔很快就會腐爛,水會發黑,浮游植物繁殖慢,老化藻類占優勢,水體極易富營養化,光合作用較低,缺氧嚴重,水的指標(氨氮、亞鹽容易超標),底部有害細菌繁殖,而螞蝗吸收這樣的水質極易感染水鼓病,這也是導致螞蝗得水鼓的一個主要原因,這樣的水質基本上每天死亡量極大,占30%左右。

筆者經過親身經驗總結的治療方案如下: